文章詳情
學習記憶的實驗模式的發展
日期:2025-04-24 17:25
瀏覽次數:4231
摘要:
巴甫洛夫認為,學習與記憶是條件反射建立與鞏固的過程,他創建的條件反射實驗方法在學習記憶的研究中已廣泛應用至今,現在被稱為經典條件反射方法。事實上,學習記億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研究學習記憶的實驗模式也必然很多。例如,操作式條件反射(或稱器具性條件反射)是1938年提山來的實驗模式,主要適用于大鼠、貓、猴等高等動物,是讓動物通過自己嘗試去主動學習一種動物或進行一套操作,是一種較復雜的條件反射模式。又如,與空間記憶有關的實驗模型有各種迷宮。1976年俄爾通(Olton)提出了八臂迷宮,是一種食物性的行為模型,由此又引出了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概念。這是一種短時記憶形式,是某些認知行為過程中腦內的一種暫時信息貯存.已發現這種記憶依賴于大腦前額葉皮層神經環路的功能。這種記憶的生物學意義是使人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條件和接受不斷輸人的新信息。1995年國外權威人士撰文評述了工作記憶的神經基礎,井認為工作記憶通常是在過去經歷與當前行為之間提供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它對于思維運算、下棋、彈鋼琴以及無準備的當場演說等都十分重要。1982年磨瑞斯(Morris)又創建了一種研究空間記憶的Morris水迷宮,主要用于探討海馬的功能。總之,自巴甫洛夫首先創建經典的條件反射模型以來,已經發展眾多類型的學習記憶實驗模型。
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已經證明:不同的學習記憶類型有不同的神經結構基礎和不同的神經環路參與,腦內有多重記憶系統存。*明顯的有兩大類記憶系統:一是認知性的學習與記憶,又稱陳述性的學習與記憶,這類記憶進人意識系統,比較具體,可以清楚地描述;二是反射性成程序性學習記憶,又稱內隱性學習記憶,也就是技巧性或運動性學習記憶,它與習慣的養成和適應性反應有關,學會以后不再需要意識的參與,而是一連串的自動化動作。